【理工力量】童彦婷:中华文化搭起海峡两岸交流交往同心桥

发布时间::2023-04-28

从学生到青年教师,从两岸文化交流交往的参与者到组织者再到研究者,她用传统文化滋养两岸学子身心,搭建沟通桥梁,为两岸交流交往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诠释“两岸一家亲”,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情谊。她是中共党员、台盟盟员,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第十三届湖北省政协委员,台盟湖北省委会兼职副主委,湖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兼职副会长童彦婷。

作为代表出席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有温度的教育者 滋养两岸青年学子身心

台湾问题是实现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两岸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平台,是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彦婷祖籍台北,小时候母亲经常跟她讲外祖父的故事:新中国刚成立,在日本名古屋工作的外祖父,响应祖国号召,满怀一腔热血,回来建设祖国。2011年,童彦婷循着外祖父的足迹,到名古屋大学攻读联合培养博士,毕业后成为艺术与设计学院一名青年教师。

调研楚漆艺制作技艺(左一)

海峡两岸同胞本是一家。高校是广大青年聚集地,是传承中华文化、储蓄后备力量的重要领地。作为高校教师、作为台胞,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的童彦婷,以非遗为切入点,深入田野调查,积极策划组织湖北·武汉台湾周湖北非遗观赏与体验活动,全国台联青年夏令营、冬令营等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将两岸青年紧紧连在一起。

在湖北襄阳唐城的传统文化基地,身穿唐装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非遗项目基地英山,共同制作缠花,体验两岸共同的非遗文化;在旅游扶贫“新样板”英山四季花海,感受大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成果;在讯飞科技公司,体验科技魅力和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两岸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代言人”“传承人”,在滋养身心中,凝聚民族认同。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台生吴秉融说:“我要把亲手制作的缠花带回台湾,送给家人朋友作纪念,它象征着两岸人民心连心,紧紧相拥在一起。”


台湾同学在“非遗所思”小课堂体验

“在台湾学生的眼中,大陆学生积极上进、敢闯敢拼;在大陆学生看来,台湾学生有想法、有激情。”两岸青年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打成一片”,增进了解和信任。活动结束后,他们继续保持联系,成了好朋友。

尤翰源是经济学院的台湾学生,在童彦婷组织的两岸交流活动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在他看来,童彦婷既是给予他多方面指导的老师更是时常关心他的大姐姐。“童老师给我讲解非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让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带我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了解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尤翰源说,“我们在汉台生都喜欢童老师,遇到任何学业或生活问题,童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

从2020年开始担任两岸交流活动志愿者的艺术与设计学院2021级研究生郭莹说,“在三次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和台湾学生一起共同学习、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华文化让我们两岸青年产生了共鸣。”

有担当的实践者 增进两岸青年文化认同

“作为台胞是我的荣幸更是一种责任”,童彦婷读大学时就积极参与和台湾岛内大学生的交流,多次参加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与台湾岛内大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参加工作后,也一直积极参与湖北省台联的各项交流活动。

2017年9月,由湖北省台联推荐,湖北省委统战部批准,她被选为湖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兼职副会长,成为全国台联系统最年轻的“副会长”。从活动的参与者到策划者和组织者,童彦婷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她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努力为积极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两岸民众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通过文化的浸润让两岸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她积极奔走于学校与台联之间,努力推动双方的交流合作,终于在2019年4月促成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交流基地在学校成立。基地成立以来,童彦婷带着团队承办了“全国台联第十六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非遗所思两岸非遗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有效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两岸青年云上交流分享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干扰和阻挠,我们两岸同胞特别是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也不能少。”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人员流动滞止,海峡两岸同胞的交流交往面临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童彦婷策划2020年“两岸非遗嘉年华”,创新性地通过云上分享的方式,带领两岸青年云考察、云学习、云体验、云游湖北非遗,将两岸青年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特殊时期举办此次活动意义非凡。”台湾传统伦理发展协会理事长陈孝忠评价。云分享活动弥补了以往两岸青年交流因时间、空间所带来的限制和分享覆盖范围不广等问题,两岸线上参与人数破万,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一位台湾青年在与“小主持”分享自己感受时说,希望有机会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将非遗与文创深度结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非遗元素,也为非遗注入现代青年的活力,让两岸的非遗交织相融,成为缔结两岸的紧密纽带。

“每次活动全国台联、台盟中央、湖北台联、台盟、学校、非遗基地以及团队老师都大力支持。最大的困难是寻找台湾非遗传承人,而且我们台胞可能会迫于各方压力不敢交流。”撰写活动方案、邀请论坛嘉宾、联系非遗项目、运维线上交流平台……那段时间,童彦婷承担着繁重的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活动结束后,家人惊讶地发现,童彦婷脑门上原本乌黑的秀发全白了。

童彦婷带领在汉台湾青年开展冬令营活动(第二排右一)

可她毫不在意,悄悄地把头发染黑了,殚精竭虑地思考并探索如何不断适应变化,调整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深入两岸文化交流。近五年来,她策划组织两岸文化交流活动10余次,吸引两岸参与人数达5万余人次。她说,“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从读书到工作,我一直在湖北省台联和台盟的关心帮助下学习并成长,现在我借助自己的专业、台联的平台、基地的团队为两岸交流服务,很有意义。”

未来,她希望成立“海峡两岸非遗活态传承高校设计研究联盟”,以非遗与文创为媒介,加强两岸高校青年交往,促进两岸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打造“非遗所思”云分享品牌等,为两岸民众心灵契合做更多事情。

有思想的研究者 为两岸交流提供新动能

非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纽带,更是两岸中国人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如何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发扬中华非遗,增强两岸青年对非遗的认识,让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强文化自信是童彦婷一直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强调‘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两岸青年中华非遗交流,不断建构两岸青年共同的集体记忆,加深台湾青年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才能推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2020年11月的台盟中央第九次协商议政论坛上,童彦婷作题为“非遗为媒·对话为介 推动非遗传承创新 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主题演讲,为两岸青年交流与交往建言献策。


童彦婷在2020年台盟中央第九次协商议政论坛上演讲获奖(左起第五位)

从2015年开始,童彦婷就一直关注非遗与加强两岸青少年文化认同相关的课题。几年来,她和课题组策划并开展在鄂台湾交换生“湖北体验日”活动、2018年湖北台湾周青年论坛、两岸非遗及文创产品研讨会等,参与了2019年第二十届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的白马湖论坛,走访了在鄂文创领域的青年台商,更深入湖北各地进行田野调查,访谈艺人,寻找两岸非遗的连接点。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这篇演讲稿。童彦婷的演讲“高站位谈体会、高质量提建议、高水平展风采”,获评最具实力奖。

参加2018鄂台非遗及文创产品设计研讨会(第一排右一)

“我们台胞都有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我也想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为两岸文化交流服务。”2016年,台盟中央围绕两岸非遗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调研,童彦婷撰写的《两岸共同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两岸青少年文化认同》,被选为全国政协大会书面发言;2018年,童彦婷主笔《融入式交流为台湾青年来鄂创业就业搭建平台》,为在鄂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建言献策,获2018年全省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参加台盟中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课题调研、主笔《加强高校学科建设,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提案……近年来,童彦婷撰写关于两岸非遗保护开发、高校学科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等高质量参政议政提案和社情民意调研报告20余篇。

因为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2021年4月,童彦婷入选湖北省委统战部“百年华诞·最美统战人”。此时的童彦婷,刚刚结束湖北省政协新任委员学习培训班的学习。她说,“我做得还很不够,会继续努力,深入调研,争取撰写更多有利于两岸交流交往的社情民意与提案”。


记者:谢小琴、朱可馨

审稿人:吴先超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