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夕阳风采

黎德扬:耄耋之年哲学工匠 不忘初心追求真理

2018-04-27 16:41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编者按:学校70年来的办学历史积淀其特有文化和精神成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理工人为之不懈奋斗。长久以来,理工人秉承 “育人为本 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弘扬“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在理工大这片沃土上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用朴实的言行诠释着教育的真谛,谱写了立德树人的新篇章。感动就在身边,榜样就在眼前。为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开辟“理工力量”精神文明专栏,聚焦我们身边典型、讲述他们的平凡故事,彰显他们的卓越追求,传递正能量,助推学校改革发展。敬请关注。 

  黎德扬,我校退休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国内科学哲学探索的先行者。

虽已年至杖朝,头发花白,但在与记者的两次见面中,黎德扬教授始终满面春风,精神矍铄地分享自己的哲学人生。作为半个多世纪哲学的探索者,2002年退休至今,黎德扬仍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在哲学领域坚持不懈地探索着;饱含爱校情怀,对青年教师和学生慷慨无私地关怀着;始终怀着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笔耕不辍地耕耘着……他说:“退休只是退出职场,人生还在继续,还要生活其中,追逐人生之上。”

  探索哲学 追求真理

  “人生是要有追求的。”这不仅是黎德扬对生命的要求,更是他多年来孜孜不倦,从未停止探索的重要原因。

  “做学问、写文章切不可过于抽象、用空洞的文字堆积。社会科学和理工科学问一样,要进行实际调研,社会科学离不开社会调查。”“脚踏实地做学问”,黎德扬退休后仍全力投入学术研究,一如既往地坚持将哲学研究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科技文化、生态文明和交通社会学等当代中国哲学领域中不断开拓。

  上世纪90年代,黎德扬率先开始科技文化哲学的探索。他提出,科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石,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协同创制当代新文化。2004年,他发起并主持了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以及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召开的首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等。“每一场学术研讨会相当于对一个哲学问题答疑解惑,大家将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拿到会上讨论,共同进步。”在他的主持下,连续十五年,研讨会每年召开并出版《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研究》论文集,有效地推进我国科技文化研究。

  宋代杨万里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哲学研究不应仅停留于抽象的思辨和书斋,而要扎根于现实社会,要“接地气”。为宣讲“生态文明”,黎德扬游走全国各地,在许多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举行生态文明讲座达50多次,听众数万人。2010年5月更是应柯布博士(John B.cobb,Jr.)的邀请参加在美国举行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并发表演讲,交流中美生态文明建设。

  长期在交通学科环境的工作经历,使黎德扬形成了浓厚的“交通人”情怀,继而产生了结合信息论、控制论原理建构交通社会学的灵感。2001年,《社会交通与社会发展》出版,成为我国交通社会学领域奠基之作。之后黎德扬对交通社会学的研究并未停止,2012年出版的《社会交通学》,建构了比较完整的交通社会学学科体系。同年,他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论当代交通”,从哲学意蕴、交通过程、交通发展根源和生产力的视角对当代交通作了分析。

  “黎教授60多年投身哲学‘百花园’,汲取其中的汁液和营养,回到学科源头追根溯源,不断充实、丰富自己,奔驰到哲学‘高原’……作为哲学领域工作者我也当以此精神自勉、继承发扬。”政治与行政学院孙德忠教授说道。

       心系校园 诲人不倦

  “退休,是一个新起点,有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继续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退休之后,黎德扬教授也一直保持着从教时的热情,关心着学生与青年教师。

  每年余家头校园的迎新现场,都能见到一位鹤发童颜、平易近人的老者,时而闹中取静,坐在迎新点的凉棚下,和蔼地看着朝气蓬勃的新生,时而到处走走,关切地询问。2017年迎新现场,学生注意到气度不凡的黎教授,问道:“这位老爷爷也是迎新的工作人员吗?”得知他是来迎新的退休老教授,学生和家长都赞叹不已。“黎教授跟我谈他大学时代和现在大学生活的对比,回忆从当时用扁担挑行李被褥,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更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交通学院王天伟同学对迎新当天与黎教授谈话记忆犹新。当天,在政治与行政学院办公楼下,黎德扬还偶遇了一位学生,注意到其面色不佳,询问之后得知其中暑,便立即联系工作人员把学生送去了校医院。

  每年新生报到日,他在现场迎接新生的到来;每年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开学与毕业典礼,他都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每年给学生做讲座——“如何上好大学”“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如何写论文查资料”……他细致入微地关心学生成长。去年11月,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会举办学习十九大专题讲座,他与学生畅谈交流自己对十九大以来社会变化趋势的看法。今年3月春暖花开时节,他组织研究生到学校百花园赏樱,吟咏与樱花有关的诗词。

      为鼓励学生发奋学习,成长成才,2015年,由黎德扬牵头,曾受教于他的校友捐资设立了政治与行政学院第一个社会奖学金“谷雨奖学金”,总金额十万元,分两年发放给需要帮助的优秀学生。每年奖学金颁发,黎德扬都会到现场,去年还写了幅字送给学生,表达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和鼓励。“奖学金的获得是对我学习的一种肯定和鞭策,感谢‘谷雨奖学金’设立者对我们的关爱”,“谷雨奖学金”获得者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1401班龚丽同学如是说。

  黎德扬也时刻关心着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配偶工作没着落,他帮忙找;青年教师科研难,他帮着想办法。他说:“我要拜托他们把哲学学科发扬光大。”目前,“谷雨奖学金”已发放完毕,他下一步计划是设立基金帮助青年教师开设项目课题。

  “黎老师平时与师生相处时,如同父辈一般和蔼可亲。”政治与行政学院高建明教授说道。在学校工作学习了61年,黎德扬对校园的情感,可以说是一种“乡愁”,学校已然成为他的家。目睹校园的发展变化,他倍感欣慰:“学校就好比是秋天丰收的田野,教师和学生们就像在田地上劳动的青壮年,而我不过就是一个在田埂边拾稻穗的老农罢了。”

        笔耕不辍 与时俱进

  “虽然我退休了,但作为一个学者,我是将学术研究作为终身事业来看待的。学者的使命感让我无法放下手中的笔杆,始终关注社会问题,不断进行学术的研究与探讨,找出社会活动的关联。”退休至今,近20年的时间,黎德扬已完成上百万字的创作,出版《谷雨沉思》《哲源追梦》两本专著,现在正进行第三本书的撰写,想“再留些印记”。

  黎德扬的作息十分规律,上午到下午三点看书、浏览网页、写作,我们与教授的两次见面也都安排在了下午,在教授完成了一天的写作之后。

  黎德扬是一个与时俱进的“fashion”老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用电脑写作——玩电脑,他不仅定期更新博客、玩微博,还使用智能手机。他退休后的两本著作中部分内容就来自于他的博客和微博。每天通过智能手机浏览各大门户网站是黎德扬的必修课。2017年5月人工智能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引起社会讨论时,黎德扬更是注意到大数据科技对时代和哲学发展的影响,主动思考,提出“大数据阶段不过是信息时代的一组成部分”的观点,他认为,将大数据阶段定义为大数据时代,是将信息时代碎片化了,这一观点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赞同与认可。

  面对他人对自己退休之后仍笔耕不辍的赞誉,黎德扬十分淡然,“名利皆为烟云事”,他所想的只是与时俱进,追求真理。正如他的作品《哲原追梦》的副标题“哲学工匠手记”所描述的那样,黎德扬教授将自己视为一个在哲学领域探索的平凡匠人,希望自己能为哲学的发展添砖加瓦。他自称和普通老人一样,有时也会感到疲倦与劳累,唯独比普通人多的,是对学术始终不变的一腔热情。对他而言,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这些名衔都不必要,都是“高帽子”,他所在乎的,不是名誉和地位,而是探索哲学的内涵与真意。

        谈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说:“我的初心就是追求正义和真理,这一点在我的书中也有提及,我一直保持着对人类真理的认知欲和对知识本来意义的探求心,希望能够在学术和生活方面达到自己的境界。其实,人的生活本身就是对公平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评论:“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作为“半个多世纪哲学旅程不辞辛劳的追逐者和探索者”,黎德扬紧跟时代步伐,退而不休,在生命的长度之外,不断增加生命的厚度,不忘初心、追求真理,将“哲学梦”与“中国梦”结合,为哲学的发展添砖加瓦,堪称“哲学工匠”。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有任何问题及建议,请联络:ltxc@whut.edu.cn
联系方式:武汉市武昌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   邮编:430070
Tel:86-27-87859073    Fax:86-27-8785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