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夕阳风采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记90岁老教授徐长佑

2018-03-13 12:07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清晨,当阳光透过斑驳的绿叶投射在武汉理工大学西院的一条水泥小道上的时候,人们总能看到一位面容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迈着矫健的步履在这里走上数个来回。有人说他在健身,也有人说他在思索……其实都有,凡是见过他的人都不太会相信,今年他已经年过90,却还是那么精神抖擞,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还可以为党、为国家和学校做点事情,发挥我最后一点余热。他就是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徐长佑教授。

    徐老1927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平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6年,19岁的他怀着开发祖国宝贵资源的强烈愿望考入了国立广西大学矿业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东北大学任教,1955年,他又取得了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75年调至原武汉工业大学任教。他曾主讲过“高等采矿学”“凿岩爆破”等7门课程,培养出数千名本科生和20多名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中有的已成为博士、博士后、教授和院士;有的当上了院长、校长、局长和省长。

    一 辛勤耕耘,硕果满枝

    业绩显著,誉满学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漫漫岁月留下了徐老在科研与教学中的一行坚实足迹,也记载了他在矿业研究中不尽的辉煌。徐老执教近50年,十分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总结,笔耕不缀,先后出版《露天转地下开采》《采矿毕业设计手册》等六部专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 “非金属矿原岩应力测试及其应用”、“露天转地下采场参数研究”和“我国非金属矿工业的发展动态和展望”等论文63篇;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0项;为我国非属矿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理论资料。由于成就卓著,徐老成为国家科委矿业工程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委地勘、矿业、冶金学科组成员、国家建材局科委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非金属矿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还兼任国家建材局高校非金属矿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非金属矿》等四种国家级杂志编委、湖北省硅酸盐学会理事兼非金属矿类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原武汉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矿业学科组组长、科协副主席和非金属矿系系主任等职务。为博采众长,徐老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学术活动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他负责主持了“第二届世界非金属矿物会议”和“全国非金属矿学会议”,1984年出席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十二届世界采矿大会”,1985年参加了马尼拉“亚洲85国际采矿学术会议”,还先后访问莫斯科矿业学院、列宁格勒矿业学院等。这些学术活动不仅增加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重视教学,言传身教。徐老除了潜心科研,非常重视本科教学,他以自己在西大读书的经历体会感觉到本科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基础性地位,本科阶段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起着重要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徐老对教学非常认真,为确保教学质量,只要是第一次开课或新开课,徐老都会要求青年教师且自己以身作则按教学大纲备课并写好教案,在讲课的前两周,需经教学小组试讲、检查、集体讨论合格后方能正式上课,如果有什么疑问,必须补充、修改、直到合格为止。与此同时,徐老还特别注重授课内容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他除了把基础理论、观点、原理讲清楚,还介绍国内外对此研究现状、进度、遇到的难题等,以激励和启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

    徐老认为“一所大学,人才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因此,徐老极其关心学生的自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认为首先要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其次要重视实验课,以提高学生获取、分析、应用实验数据的能力。徐老对待学生和蔼诚恳,尤其对于困难学生,他常常在精神与物质上给予能所能及的帮助。徐老严谨治学的态度,豁达开朗的性格,简朴的生活习惯一直感染着学生们,他时常说“聪明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人贵在奋斗,有奋斗就有收获。事业上要求高一点,生活上要求低一点。始终紧紧依靠着集体的理念,一个人就会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成就卓著,实至名归。由于徐老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卓越成就,曾10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以及“先进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1992年,他又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成就载入纪念国庆40周年的《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和国家科委的《中国科技名人录数据库》以及美国的《国际杰出人才名人录》,为我国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

    二 老骥伏枥,余热生辉

退而不休,引领后人。1998年,已70高龄的徐老退休了。一方面,由于尚有两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和三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正在进行,另一方面,也需要徐老继续培养年轻教师的独立科研能力,于是,学校继续返聘徐老工作。徐老“老骥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他怀着不负学校和学院领导重托的责任感,率领同仁只争朝夕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上述科研项目一个接一个得高质量完成。他还利用自身优势,为年轻教师争取到6项科研项目,合同经费达到100多万元,而作为项目的组织者、主持者、把关者、徐老将荣誉留给了青年教师,自己仅仅记了个挂名。如此高风亮节的行为让人敬之,佩之。

老而弥坚,甘为铺路石。徐老虽然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时刻牵挂着他的事业,同时也关注着学校和学院的发展。他以敏锐的眼光,前瞻性的意识到:作为我国建材业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非金属矿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然而,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的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科,由于缺乏博士点,缺乏一个领军式学科带头人,是难以取得大的发展的。于是,这位古稀老人又带着他那份执着,陪同周祖德校长等校领导往返奔波于武汉和长沙矿业研究院之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将余永富院士请进了家门,落户我校。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徐老开心的笑了,他对学校和学院的发展更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徐老以他那博大的胸怀牵挂着家乡的父老,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恰逢此时,家乡福建省南平市要建一座投资6000多万元的钽铌矿场,发来信函请求徐老担任该厂的技术顾问,嗣后南平市领导又盼望徐老能为家乡的矿产资源开发做些工作。在征得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同意后,自1999年起,72岁高龄的徐老又以其极大的热情,不辞劳苦地先后组织三批教授较全面的实地考察了南平市所属10个县市的矿点,并写出了考察报告和建设性建议。为了进一步促进市校合作,经徐老的不懈努力,2001年南平市政府和武汉理工大学签订了关于教育和科技合作的协议书。同时,经过徐老多方努力,我校在南平开办了一个硕士研究生班并于2003年正式开学,徐老还为筹建武夷学院(本科)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徐老以其对学校和对家乡怀有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事业强烈的责任心,为积极探索市校合作提供了较为成功的典范。

情牵学校,心系发展。俗话说“人之将老,其志日淡”,在别人眼里完全可以颐养天年的日子里,但是徐老却时时关注学校动态,怀着对学校深深的爱和期望学校更加发展壮大之情,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先后20多次向学校建言献策,涉及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对三校合并后新校名的建议、参加“党员保先教育”的个人心得总结的建议、学校要做好教学评估前工作的建议书、增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议、教师补发工资的建议、从2013年亚洲百强大学排名榜中如何看待我校的发展、2014年我校再次入围亚洲100强大学的看法建议等等建议,得到各届校领导的高度认可与称赞。

2014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14年亚洲大学排行榜,我校再次入围亚洲100强高校。在评价的五大核心指标中,我校除科研能力比2013年下降0.1个百分点外,其他四项均超过2013年的指标,面对如此辉煌的成绩,徐老怀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再次给校领导建言,他强调建议:“应当清醒地看到,与国内许多先进名校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校办学历史较短、底子较薄,不仅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不如他们,而且国家级的重要学科较少。人才方面,学校较缺高智力的大师级学术带头人,同时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也较少。希望学校应有步骤的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座谈讨论,认清形势,找出差距,全校上下齐心合力,继续鼓足干劲,加油把理工大建设得更好。”

2016年,是我校接受“211工程”本科教学评估之年,徐老在90岁来临之际,针对国内许多企业转型升级后极缺和招不到工程科技人才,而大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奇怪现象以及学术界有些不端行为,徐老详细研读我校2015版本科培养方案材料,内心高度的责任感促使他对我校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一是要狠抓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和每门课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来实现;二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外的集体研讨和自学时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三是建议本科毕业生一般用毕业设计做结业材料,个别体优生须经严格统一审批,方可做论文;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增强校内的学术氛围,建议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学生学术论文交流会,会后评出优秀论文,并在校学报上出一期学生论文专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过九旬的徐老如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奋斗着,耕耘着、不懈的追求着……,以他高尚的人格和情操为我们铸就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此种精神和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与学习,也必将陶染和激励着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攀登!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有任何问题及建议,请联络:ltxc@whut.edu.cn
联系方式:武汉市武昌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   邮编:430070
Tel:86-27-87859073    Fax:86-27-8785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