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夕阳风采

【理工力量】席龙飞:老当益壮醉心舟船文化 殷殷教诲激励莘莘学子

2015-10-28 08:06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编者按:学校60余载的办学历史积淀其特有文化和精神成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理工人为之不懈奋斗。长久以来,理工人秉承 “育人为本 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弘扬“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在理工大这片沃土上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用朴实的言行诠释着教育的真谛,谱写了立德树人的新篇章。感动就在身边,榜样就在眼前。为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开辟“理工力量”精神文明专栏,聚焦我们身边典型、讲述他们的平凡故事,彰显他们的卓越追求,传递正能量,助推学校改革发展。敬请关注。

  席龙飞,教授,长期从事船舶设计、船型技术经济论证及造船史的教学与研究,我校船舶工程学科的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退休,现任中国船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是敬业的人民教师,几十年间孜孜不倦编写教材,呕心沥血教导学生;他是“中国舟船文化的活化石”,研究船史四十余载,复原无数珍贵船模;他是真理的捍卫者,爱吾师更爱真理,敢于挑战学术权威。虽85岁高龄,却仍醉心船舶,研究古船文化,积极提携后辈,尽心竭力贡献,服务中国船舶事业,他就是我校退休教师——席龙飞。

  笔耕不辍 撰写船史

  “研究中国造船史是我们从事船舶研究人的历史责任。” 席龙飞说道。

  中国船史研究是个薄弱环节,多年来,我国还没有出现系统论述中国造船技术发展的专著。“我写《中国造船史》很重要的原因是想纠正国外造船史研究对中国的偏见。很多国外研究船史的专著中都缺少中国造船史的研究,就像中国在船舶方面没有贡献一样。更有个别人在论述中对中国造船史使用了贬低甚至污蔑性的语言,这是令人难以容忍的。这同我们造船与航运古国、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说到这点席龙飞很是激动。

  为了写《中国造船史》,年过七十的席龙飞泡了两个月的省图书馆。每天早8点进去,待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开馆后再去,一直到闭馆才出来。周末中午不闭馆,出门时就带个面包,在里面一呆就是一天。积累下来的笔记,都是席龙飞一点一点用手抄写,厚度几近床高。正是席龙飞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这本专著才得以完成。

  席龙飞结合自己一生所学,翻阅无数资料完成的《中国造船史》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包括古代和近代造船史的通史性著作,价值堪比《中国建筑史》。2000年12月7日第2版的《光明日报》以“舟船:承载中华文明七千年”为通栏标题,用整版篇幅发表记者的访谈、书评,向中外读者推介此书。《中国造船史》也获得专家的广泛赞誉,认为其“心血所注,精美绝伦”。

  2013年,席龙飞的独著《中国造船通史》出版,此书是中国第一部包括古代、近代、当代的造船史专著,有70多万字,400多幅插图。撰写此书时,席龙飞已年过八旬。

  席龙飞一辈子与船结缘,从撰写国内第一本《船舶设计原理》铅印教材到97年退休,退休后笔耕不辍,平均每三年出版一本著作。《中国造船史》(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2004年)、《船文化》(2008年)、《中国造船通史》(2013年)《中国古船图说》(2014年)、《席龙飞船史研究文选》(2014年)等6本专著在他退休后先后出版,合计235万字。不仅出版专著,退休后席龙飞在国内外发表船史研究论文45篇。2004年英国《造船年鉴》发表其《中世纪中国造船业的兴衰》,次年席龙飞获英国皇家造船工程学会铜奖。

  治学严谨 论战学术

  在古船的研究中,郑和宝船的争论由来已久。

  “我是个有棱角的人,我写的文章很多是论战性的。我参加学术争鸣,对的我就说对,不对的我从来都不客气。” 曾有位研究郑和宝船的美籍华裔学者,认为郑和宝船并不存在。席龙飞经过对古籍的细致研究证明了郑和宝船存在的真实性。

  谈起中国造船史,席龙飞如数家珍,访谈过程中,席老不断起身,从占了书房一面墙的书柜里挑出一本又一本的书,不厌其烦地讲解。谈及与自己老师杨槱院士的学术争辩,席龙飞激动得难以掩饰。

  有一回中央电视台为了拍《郑和下西洋》,把席龙飞和杨槱院士都请了去,他们用了一个下午进行辩论。席龙飞回忆:“当时,杨槱先讲了一个小时,他是我的老师,名气比我大的多,我和他比那不是小巫见大巫吗?轮到我讲时,我开始说了:‘我研究造船史那是紧随杨先生,杨先生是1962年在我国发表第一篇船史论文的,杨先生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但非常遗憾的是,在宝船这儿我没有紧跟上。’接着我就陈述与老师对立的观点。”

  席龙飞通过查阅典籍、结合考古、认真推敲得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他的学术观点获得学术界的广泛支持。2005年7月4日,《光明日报》刊登《郑和宝船:疑云重重终有定论——访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古船研究专家席龙飞》,详尽地阐述了席龙飞宝船研究的观点。

  席龙飞治学严谨。他给记者看新近写的论文,洋洋万余言,68个参考文献的出处标得清清楚楚。“奥运会开幕式里面不是有司南与航海的场面吗?当时我一看就笑了,张艺谋把全世界忽悠了一下,司南是不能用于航海的。”席龙飞笑着对大家说道。

  当问到面对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是否厌倦,席龙飞说:“哪有什么厌烦呢?在我熟悉的领域,继续做一些贡献,可以说我乐此不疲。我会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不同学术见解的相互碰撞,会闪出真理的火花。”

  钻研古船 复原船模

  席龙飞醉心古船的发掘与研究,不仅撰写权威性的船史论文和专著,论辩学术,更走在古船复原的一线。2008年在葡萄牙举行的亚欧造船史论坛上,主持人法国造船考古学家卜劳特盛赞席龙飞教授,称他这样既懂造船又懂考古的专家,全世界只有五位。

  “古代舟船模型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承载着泱泱华夏数千年文明,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为船舶,经常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科技成就。”席龙飞说道。退休后,席龙飞和他的学术团队继续复原研究多型船舶模型,做出的船模在各博物馆展出。

  2000年,为澳门海事博物馆完成郑和宝船、福船、沙船、广船、车轮战舰、斗舰、五牙舰等多型舰船模型。2001年为浙江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完成春秋战船大翼、晋代八槽舰、宋代车轮舟、明代大运河漕舫船以及福船、沙船、广船等多型船舶模型。2002年为宁波古船展览馆完成郑和宝船、《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客船及日本《唐船图》表现的宁波船等一系列船舶模型。2003年为淮北市博物馆完成宋代汴河客船、货船等船舶模型。2004年为无锡吴王城博物馆完成春秋时期王舟艅艎的实船复原设计。2012年为蓬莱古船博物馆完成蓬莱1号、2号、3号3艘古船原尺度展船设计。精致的船模模型,受到中外观众的好评。

  席龙飞坦言:“做古船设计很累,一要研究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史,二要跟文献对上号,在搞清楚文献的基础上,还要画设计图,只有完成了这三件事才能复原制作船舶模型。但社会需要,我们就会去做”。

  “复原船模难免会遇到资料缺乏的情况,我们只能根据现有史料进行推测,最终完成船模。这个时候,席老深厚的船史知识便会让我们惊叹。与他共事几十年,没有一个人有他那么广博的船史知识。”与席老共事三十多年的顿贺教授赞叹道。

  席龙飞认为搞船史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要与社会结合,与博物馆、旅游业等结合。席龙飞与团队复原的乾隆皇帝坐船“安福舻”在2008年担任了传递圣火任务,之后被用到大运河的旅游项目,传播中国运河文明。

  孜孜不倦 激励学子

  “席老师言传身教,学术上,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人处世上,他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效仿。老师85岁了,他旺盛的生命力,对工作的认真执着,让我们这些后辈都自叹弗如。”席龙飞的学生、从事教育领域多年的蔡薇教授说道。

  退休后,除了撰写书籍,席龙飞还给学生上《中国造船史》公选课,受教育部邀请录制与“造船史”相关网络公开课。不仅经常给学生开办讲座,更频繁应邀在国内外各地做学术演讲和讲课,被人笑称“空中飞人”。2008年应邀在北京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讲授《中华船文化》,2011年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科技史大讲堂演讲《中国的船舶工业及其成就》,2012年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演讲《中国造船史漫谈——历史·成就·未来》。

  “有一年我跟席老一起去葡萄牙参加了一场研讨会,那场会议有世界各国船舶领域的专家出席。会上,一位剑桥大学的学者拿着一本中文版的《中国造船史》来到席老师面前,与席老交流学习中的疑惑。作为学生,当时我便感觉老师是对的,研究船史,尤其是研究中国船史更要与国际交流,才不会闭门造车,才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蔡薇教授回忆。

  席龙飞经常主动与学生分享文章,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细致地修改。与年轻学者一起写文章,席龙飞会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后面。“机会应该更多地留给年轻人。把论文的第一署名留给年轻人,是想让他们更多地学会承担责任和享受机会,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我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席龙飞说道。

  席龙飞言传身教,学生们像老师一样,敬岗爱业,热爱船舶事业。一位已毕业多年,长期从事生产一线的学生,经过多年奋斗成为大连新船董事长兼总经理,尽管工作经验十分丰富,但当一批50万吨超级大型油轮第一次出海试航时,他仍会和船上人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确保试航顺利。(供稿 宣传部 离退休工作处 记者 谢小琴 学生记者 黎韦钰 杜灵 摄影 胥怀雨责任编辑 网宣)

  耄耋之年,老当益壮;领军船舶,老有所为。席龙飞退而不休,严谨治学,年过八旬还在写书,想给国人一个交代,留下最后的财富。在他的努力下,中国造船史的研究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世界对中国船舶文明有了更正确更深的了解。同时,席龙飞还以他的实际行动鼓舞广大学生们积极投身于船舶事业。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有任何问题及建议,请联络:ltxc@whut.edu.cn
联系方式:武汉市武昌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   邮编:430070
Tel:86-27-87859073    Fax:86-27-8785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