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夕阳风采

树立老年心理健康新理念——董友宽

2014-05-15 19:16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树立老年心理健康新理念

董友宽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改善,老年人群体寿命逐年增加。“富而思健”、“富而思寿”,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已成为老年人的期盼。本文试图探讨老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常见问题、自我调适及建议。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老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当代老人身体好了,开始把心理健康作为精神追求,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较为模糊或误解:如“自己是否具备心理健康不太清楚”、“只要身体棒,有点心事没啥”、“心理健康是追求完美,高不可攀”。这些认识误区影响了老年人心理健康自我调适和心理卫生工作开展,急需树立老年心理健康新理念。

  “健康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老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健康老龄化”是国际社会多年前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我国小康社会要达到的目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但必须是健康老龄化,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对健康的这一界定指明,心理健康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维度,评价健康老人不仅限于身体,还应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人身体健康但生活得不快乐,了无生趣。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年自杀率达10万分之86,多与“抑郁”相关,我国患抑郁症老人比例达40%。北京市于2013年9月发布有关《报告》称:全市近3000位老人抽样调查,13.5%存在心理问题,0.87%老人存在中度或重度心理问题,90%老人渴盼精神关怀。可见,我国老龄化过程中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极待提高对心理健康老龄化紧迫性的认识。

  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关心养生保健,往往是只注重饮食营养,体育锻炼,这固然很重要,却较少重视心理健康。其实,每个人特别是老年人都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出现与心理常态相差异的行为,尤其是情绪因素,当遇到不快乐或挫折生气发怒时,会使心跳加快常达80—200次/分,血压升高收缩压可达130—230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急促可达40—50次/分,引发心脑血管、神经、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等疾病。有资料显示,许多癌症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有过烦恼、忧伤、抑郁等持久的消极情绪,或遭受过重大情绪挫折,使大脑活动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降低,使机体抗癌力量下降。相反,有些老人用药治不好的病,一次顺心的“话疗”如同顺气丸,话到病除。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当今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70%源于心理因素,从根本上说是“病由心生”。所以说,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生活环境改变,给老年人心理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改革全面深化,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贫富差距拉大,人际交往增多,家庭结构变化,养老模式变更,家庭和谐困扰,或夫妻不和,或子女不理想,婆媳关系难处等,使一些老人寝食难安,靠安眠药度日,长时间在苦恼中挣扎煎熬。在这种境况下,非常需要老年人进行自我心理卫生保健,陶冶性情,开阔心胸,倍加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们的心理健康,防止长期的负性情绪损害身心健康。

  二、老年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离退休老年人由于社会地位、家产角色的改变,生理衰退或罹患疾病,可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社会角色改变引发的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是离退休综合症:从职业角色转变为家庭角色,从主体角色退变为“弱者”角色,容易产生失落感、空虚感。深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已成过去,地位丧失,待遇减少,优势不在,自感被社会冷落,成家庭累赘,人生乏味,生活无聊,失去存在意义。环顾四周同事和朋友,或已作古、或长病卧床、或远隔千山万水无缘相见,难免无限凄凉,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家庭成员变动引发的心理问题。人到老年大多经历家庭成员的变更:或子女外出不在身边、或丧子致“空巢”、或配偶去世、再婚,都会给老年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应激。有些老年人住在子女家中由子女赡养,则易产生寄人篱下,看人脸面,屈尊度日的心理。有些老人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或“代沟”严重,或住房拥挤,或经济不宽裕,或突发灾祸等,对生活前景失去乐趣,给老人的心理影响多是负面的。

  脑功能减退引发的心理问题。据研究,60岁以上老人的脑细胞明显减少,脑血管发生不同程度硬化,脑功能减退,表现为近事遗忘病:刚做过的事、刚说过的话、刚放置的物品转眼就忘了,丢三落四,因找不到刚放置的物品而怀疑被他人移动或拿用,因遗忘了刚说过的话和刚做过的事而与家人或周围人产生矛盾,造成彼此心情不悦。由于脑功能减退,使性格发生改变:固执刻板,反映迟钝,喜欢凭经验认识和处理问题,气量狭小,说话啰嗦,热衷于怀旧,兴趣日渐减少。由于脑功能减退,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校差:易于兴奋,也容易激惹,“老小孩”脾气,任性撒娇,情绪不时波动,常因小事争论不休,且情绪激动后不易恢复,理智化思考较少,自我感到郁闷;进一步发展为老年情感性精神病、老年痴呆症、老年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变态。

  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大多老年人身患这样那样的疾病,躯体机能缺损,易引发些心理问题:听力下降可致误听、误解别人意图,引起敏感、猜疑、焦躁。视力下降使日常生活严重受限,易出现自卑、孤独、自暴自弃。体力下降和机体活动不便易致消极、抑郁、好发牢骚,埋怨家人不关心自己。有些慢性疾病渴望根治,限于现有条件没法治愈时,易产生怀疑心理,害怕癌变,丧失治疗信心,紧张焦虑,要么药物依赖,要么拒药拒医,悲观厌世。身体不健康导致的心理不健康拧结在一起,像被毒蛇抱住往死里缠,不能自拔。

  三、老年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老年人如何做到寿高而不衰,心理上永葆青春活力?在现有社会干预老年心理健康的制度及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自我心理调适较为现实。

  适应社会,提升心境。积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实现离退休社会角色的成功转变。一是正视现实,顺应规律。人到一定年龄从原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这既是社会保障的进步、新老交替的规律,又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人不可避免,应正视现实,接受挑战,正确评价个人历史,不把过去当包袱。将离退休视为第二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一些教授、专家、干部、先进人物和一切有意愿的老人,可借退休生活,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开创一番崭新事业。二是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力所能及地发挥特长,继续为社会做贡献,讲求实效,不慕名利,使自己生活得以充实,精神有所寄托,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心境,完善自我。三是生活自律,扩大社交。离退休后要适应新的生活节奏,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给自己“立法”,身体尚好的老人,强制自己按时作息,不得懒散,戒除不良嗜好,形成自己以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新的生活方式。但不能自我封闭在家里,努力广交朋友,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寂,增添生活情趣。

  家庭和谐,调整心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石是家庭和谐,家和万事兴。中国传统文化使老人在家庭一般处于核心地位,但不可秉持倚老卖老心态,应自尊自重,以身作则,用心营造家庭良好的亲情氛围,密切亲情关系,创造条件使家庭成员敞开心扉,畅述衷肠,化解误会,共度美好时光。老人在家庭辈分最高,受家人尊敬,但不可持有居高临下的心态,尊重孩子,理解晚辈,既严格要求,又宽容孩子一时过错,多鼓励、建议,少批评、指责,确立平等民主的父子、母子关系,协商处理问题,抹平“代沟”间隙。丧偶老人要冷静地劝慰自己,面对已失去的现实,最好的怀念是自己多保重身体,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若有条件勇敢地走出去寻找新的生活伴侣,这对身心健康十分有利。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培养自己广泛兴趣,多参加集体有益活动,感受集体温暖,消除孤独感。以仁爱之心态体谅孩子在外打拼的艰辛,自己只要有一点能力就绝不拖累孩子。调整“我家孩子必须比别人家孩子强”的不良心态,认可孩子只要“尽力了”就是好样的。

  健脑养生,陶冶心情。我国古代医学认为“脑为神之本”,脑髓充盈,脑细胞旺盛,正常支配精神心理活动;“脑渐空”则五脏虚弱,寿短。如何健脑养生?首先,宜善用脑。司马迁说:“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疲则不足,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是说保持足量的脑细胞,要善于用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丰富精神生活,减缓大脑衰退。常言道:“树老怕空,人老怕松”,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文化保健大脑”的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书法、音乐、摄影、舞蹈、园艺、棋类等,还可依自身需要学习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老年自我保健知识,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能——打电脑,会上网,“网上的世界很精彩”,会给老人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愉悦。其次,避免过于用脑。脑细胞潜能固然巨大,但过度用脑对其伤害也大。不熬夜,确保高质量睡眠,午间小憩,切忌在不良心理状态下过度思虑问题,不被七情过度刺激。第三,陶冶心情。马克思有句名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苦。”陶冶心情,就要像孔子那样“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己的行为把握住,不为世事所困扰,随时随地削除怨气、闲气、闷气等心理情绪,始终用积极的心态思考问题,用乐观的精神面对挫折,用向上的态度支配人生,各种自我社会角色适当,各种欲望适度,各种环境适应,做到自我身与心和谐。

  锻炼身体,砺炼心理。生理与心理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身体健康减少心理问题,二者良性循环。生物学家研究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不动则衰”,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体育运动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生理急剧下降期,要适当减慢运动频率,常到户外活动,接触良辰美景,转移心理压力。在慢性疾病缠身时,保持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防止自我健康评价过分消极,遭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冲击。在患严重疾病时,也是考验一位老人心理自我驾驭能力时,把一次次病痛折磨当作走向生命终点的一次次精神拉练,做咬牙硬挺的(女)汉子,不盲目苛求起死回生,怨天尤人,不因探视次数多寡而严责家人孝心和组织的关心,把战胜病魔的过程作为向更完美人生跨越的洗礼,在科学医疗过程中发挥个人心理健康的主导作用。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老年心理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健康老龄化”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老年心理健康是老年社会保障重要内涵,关乎老年人群体生活、生命的高质量以及社会、家庭的和谐稳定。

  建议全社会关注老年心理健康。这项工作不光是离退休工作部门、医疗机构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建立老年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各级老年工作部门和基层社区配备专职或兼职老年心理咨询服务工作人员,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各级老年协会经常组织开展老年心理保健专题研讨活动,总结推广老年心理保健知识、方法、典型;各大医院开设老年心理健康门诊;各主流媒体开辟专栏,组织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各电视台的大众健康栏目增添老年心理卫生保健的内容;有条件的院校开设老年心理健康专业,培养大批相关专业人才队伍,指导老年人群体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全面健康水平,以适应我国快速老龄化的现实需要。在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度里,目前提出上述有些建议也许有点超前,做为一个老龄化国家进行老龄工作远景规划,提前做些思想舆论准备工作是必要的。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有任何问题及建议,请联络:ltxc@whut.edu.cn
联系方式:武汉市武昌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   邮编:430070
Tel:86-27-87859073    Fax:86-27-8785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