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武汉大学后勤集团弊案中曾被判缓刑,目前已退休的人士表示,出了问题,首先当然是个人的原因,“但制度上也有漏洞”。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致使两类后勤并存
武大后勤部门频发的腐败案件,最为显著的背景是高校后勤大规模社会化改革。
2000年8月,原武汉大学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而此时,正逢大规模本科扩招,武大规模迅速膨胀。
原有的服务支撑体系显然无法满足扩招和并校后的需求,与其他高校一样,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武大后勤部门由此迅速膨胀。
武汉大学官网显示,目前,该校后勤保障部内设机构有:综合办公室、总务管理办公室、维修管理办公室、住宅管理办公室、公房管理办公室。
此外,后勤保障部还有一个挂靠单位: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4个代管单位:水电管理中心、幼儿园、社区居民委员会、家具管理科。
数据显示,2010年,后勤保障部共有员工290人。
还有更多的人云集在由后勤保障部监管的后勤集团里。据后勤集团相关网页介绍,集团下辖14个单位,现有员工2841人,业务遍及饮食服务、建筑、运输、劳动服务、酒店、旅行社等领域,系统之庞杂可见一斑。
然而,机构膨胀的同时,后勤保障领域却存在定位不清、监督不明等问题。
根据制度设计,在定位上,后勤保障部与后勤集团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甲方代表学校对乙方行使行政管理职责。然而,乙方的领导其实也是武大干部,而且级别相当高。
记者在一份2005年年底武汉大学校内公文上发现,时任后勤集团总经理的朱山河甚至进入三级职员推荐名单,同在这一级别的只有当时的武大组织部长、校长助理等寥寥数名重要干部。
武汉大学的官方网站上对于混杂的定位给予了清晰的描述:后勤集团中的部分单位仍然是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服务型后勤;另一部分则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逐步实现自负盈亏的产业型后勤。并称,“根据我国国情和校情,这两种类型的后勤,在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长期并存。”
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现任总经理陈鑫在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上发文认为,对于后勤保障,现在全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一种“模拟甲乙的校内分开型”体制,“两个机构同时向学校负责,多数情况下两个机构都由同一个校领导主管”。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弊端,“这种甲乙方关系的主体地位不平等,实际上分而未离。”
据传校内十来平方米见方的小店一年能赚30万元
2000年10月8日,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成立,一度成为全国的样板,2000年12月,“第二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全国兄弟院校500多名代表到武汉大学实地考察。
当时的《人民日报》这样描述武汉大学宿舍的新景象:电脑、电视、电话“三电”进宿舍;阳台、卫生间、沐浴器一应俱全;衣柜、书桌和凳子一律是经招标采购的标准家具。
此前,人们对高校宿舍的记忆还是:七八个人上下铺,共同挤在小黑屋,上铺下铺堆满书,床下还得放杂物。
然而,近年来,武大后勤保障的弊端开始丛生。
“后勤集团呀嘛,嚯嘿!大混蛋呀嘛,嚯嘿!你们的饭菜我吃不饱啊,吃不饱呀嘛嚯嘿!”2005年前后,一首名为《武大之饿得慌歌》开始流行于网络。虽然全国几乎所有高校的学子对食堂伙食都有诟病,但武大学子的声音尤其响亮。
教师也不满意。2009年,有报道援引武大教师评价校内食堂说,“除了桂园食堂,实行上下层分别承包,伙食好一点以外,其他樱园、梅园、枫园3个食堂稀烂”。
武大一位退休教授也告诉记者,武大“后勤垄断化”现象非常严重,许多食堂、超市及其他经营店铺都被垄断了,由这些部门及相关部门领导的一些特殊关系人士经营。
校内某些超市的货品价格远高于校园外超市,有学生说,桂园、樱园内一些面积十来平方米见方的小商店、小食堂,校园里盛传的说法是一年纯收入可达30万元,以至于很多武大毕业生戏言毕业后的梦想就是“在学校里开一家小商店”。
后勤部门的利益链条牵涉甚广。据报道,在武汉著名的广埠屯电脑城里,就有很多物业属于武大后勤集团,武大九州电脑公司承包经营的珞珈时尚广场就是其中之一。
据《中国经营报》2009年的报道,2008年9月,100多位商户经过招租进驻该广场。但不到两个月后,广场就因消防设施验收未合格即擅自招租而被叫停,物业管理陷入瘫痪,商户们不得不关门歇业。
这些商户要求武大九州电脑公司赔偿商户损失,他们在追查中发现,武大九州电脑公司法人代表是武大后勤保障部一位处级干部,有几名股东原来是武大资产管理部的人。商户们曾多次找时任武大后勤保障部部长的江建勤投诉,均没有结果。
多名武大教师向记者表示,后勤保障部门所牵涉的都是校园的民生问题,而武大的民生问题一度非常严重。武大一位副教授认为:“后勤保障部门这么腐败,什么都利字当头,哪有可能考虑提供什么优质服务。”
他认为,这次弊案之后,后勤部门应该及时理顺关系,加强监管。
事实上,近年来,后勤弊案频发已经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视,有研究者认为,这源于制度设计上的缺失,一方面,学校领导仍然可以运用手中的权力调配后勤资源,决定一切,甚至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跌入腐败的黑洞。另一方面,后勤实体模拟企业化运作,但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其内部管理既有行政管理又有企业管理,缺乏规范性。“后勤实体的管理者和拥有一定权力的工作人员乘机大捞一把,中饱私囊”。
“最近十余年,高校人数、规模数倍于以前,却没有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健全而完善的财务等管理制度,很多人想不腐败都很难。”武汉大学一位老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叹息:“是制度害了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雷宇 叶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