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镜于水镜于人
  • 栏目:廉政文化
  • 时间:2023-03-28
  •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这句话出自《墨子·非攻》,意思是说,君子不以水为镜子,而应以别人为镜子对照自己。以水为镜,只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以人为镜,方能看到自己的得失、对错。这启示我们,要善于通过别人来反观检视自己,把别人的评价当做自我反思的镜子,不断对照总结、改进提高。

    “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清人钱大昕写过一篇名为《弈喻》的文章,说的是有一次在朋友家看人下棋,一位客人总是输棋,钱大昕于是讥笑他,认为他棋艺不如自己。客人便请求与其对弈,结果钱大昕处处被动,大比分落败。很多时候,我们能发现别人的过错,却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倘若只会挑剔别人,拒绝反思自己,不从自身找原因,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以人为镜,观人修己。“镜于人”,需自觉涵养乐见己失的境界。《汉书·谷永传》中说“以镜考己行”,《战国策·齐策》中说“窥镜而自视”。一个人要经常像照镜子一样从别人身上考校自己的行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完善自我。听不到奉承是一种幸运,听不到批评却是一种危险,将别人视为自己修身的参照物,勇于接受批评,便能更准确地认知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一旦失去了立身原则,就无法辨清是非曲直。唯有以人为镜,多反省自己,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听得进他人的忠告,才能逐渐提高自身学识和道德修养。

    “镜于人”,需以史启智增智明智,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易·大畜》中有言:“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这句话大意是说,君子应当多多记取前贤的言论、往圣的事迹,用来蓄聚自己的道德和见识。知古鉴今,当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从历代先贤志士身上学习做人做事的智慧和经验,从模范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只有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不会走弯路,更不会走错路。 

    “镜于人”,更要主动向群众学习,多听群众呼声,从群众意见中找差距。周恩来同志在《我的修养要则》中写道:“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能否耐心听取群众意见,是考量党性的试金石。要甘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以群众意见为镜,从其喜怒哀乐中“照”出工作的成败得失;从其向往企盼里“照”出工作方向;从其褒贬口碑里“照”出民心向背。实践证明,重视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就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正缺点、纠正不足。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够反映出照镜者的优点和缺点。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镜于人”的谦逊心态,找准“审己考己”的镜子,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群众期盼和先进典型,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找差距、明方向,更好地认识自己、修炼自己、提升自己。

    文章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index.html?guid=1640404568007245826

    附件下载
  • ·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出处】
      典出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的《左传》
      【背景】
      公元前 717 年,郑国进犯陈国并势... [详细内容]
  • · 为之于未有,治之...
    【出处】
      典出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背景】
      老子... [详细内容]
  • · 祸莫大于不知足,...
    【出处】
      典出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的《道德经》。
      【背景】
      《道德经》是春... [详细内容]
  • · 廉官知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岁月留下了一个个崇俭戒奢的动人... [详细内容]
  • · 廉洁是一种幸福

      守住一份廉洁,是人生的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既是本人之福、家庭之福,又是人民之福、国家之福。世... [详细内容]